由大馬、荷蘭、西班牙及英國組成的7人研究隊伍發現,通過電極刺激腦部的前額葉皮層(Prefrontal Cortex),可以影響腦部其他部位的血清素細胞,而這些細胞正是抗憂鬱劑所標靶的目標,因此腦部深層刺激手術(Deep Brain Stimulation,DBS)有望在未來用予治療憂鬱症。
來自大馬雙威大學(Sunway University)生物科學系的林禮偉副教授,是這項研究的聯合領頭羊,另一位則是來自荷蘭馬斯垂克大學(Maastricht University)醫藥中心的雅辛特美(Yasin Temel)教授。
提呈論文獲科研撥款
不說不知,眼前這位屢獲國際著名研究基金的神經科學界紅人,其實出生於霹靂州的一個小鎮―實兆遠,過後在怡保完成中小學課程。35歲的林禮偉坦言,他的小學評估考試(UPSR)成績不堪入目,差不多科科都拿E,最後勤能補拙,靠著後天的努力,終於在科研界闖出一片天來。
在烏克蘭克里米亞醫藥大學(Crimea State Medical University)考獲醫學系文憑後,林禮偉因申請到DELTA(Dutch Education:Learning atTop Level Abroad,荷蘭教育:頂尖學子留學國外計劃)獎學金,而到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攻讀情緒神經科學(Affective Neuroscience)碩士,從此啟動了他的科研興趣,頭也不回地告別醫生診治生涯。
他憶述,在念碩士的當兒,因為同事們都是準博士生,這激發他拼讀博士學位的念頭,於是膽粗粗提呈博士論文建議書,題目是電極刺激腦部對焦慮症的影響,結果獲得歐盟瑪麗居禮獎學金(Marie Curie Fellowship)的青睞,讓他欣喜若狂,因為這項獎學金類似一張通行證,有了它仿佛就能通行於世界各個科學版塊。後來,他更上一層樓,成功申請到多項著名的研究撥款,其中一項就是李光耀研究基金,分別用予探討DBS對憂鬱症及失智症的影響。
電極vmPFC
小鼠焦慮減少
林禮偉醫生解釋,在此之前,多項臨床試驗已發現DBS對治療憂鬱症的作用,但未鑒定最好的刺激部位。
“在動物實驗初期,我們根據文獻選出腦部的6個區域,即中央伏隔核或伏隔核核心區(Nucleus Accumbens Core,NAcC)、外側伏隔核或伏隔核外殼區(Nucleus Accumbes Shell,NAcS)、腹側被蓋區(中腦的一個區域,Ventral Tegmental Area,VTA)、外側韁核(大腦中最小的部份,Lateral Habenula,LHb)、扣帶皮層(CingulateCortex,Cg)及腹內側前額葉皮層(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,vmPFC),以作為高頻或低頻電極刺激的目標。”
他說,動物實驗顯示,Cg、vmPFC、NAcC及LHb組受高頻電極刺激(HFS)後,小鼠的焦慮症有所減少,同時對進食更感興趣。
“在眾多靶點中,高頻電極刺激vmPFC,能取著最顯著的抗憂鬱成果,因為小鼠的焦慮症下降之餘,愉悅感也獲得提昇,小鼠在強迫性游泳過程中的不動行為(immobility)更隨著變少。”
小鼠在強迫性游泳過程中的不動情形反映出小鼠的沮喪行為,即所謂的憂鬱傾向。這意味著小鼠在此模式中所出現的不動時間的多寡,即可判定小鼠的憂鬱程度,動得愈少就愈憂鬱,反之亦然。
六成患者康復進展不理想
全球有超過3億5000萬人罹患憂鬱症,若現有趨勢持續惡化,到了2020年,憂鬱症將成為全球健康問題的最大負擔。
在大部份情況下,藥物、電休克治療或心理精神療法都能有效治療憂鬱症,但大約20%患者對這些治療沒有反應,另有近60%患者的康復進展並不理想。
牛津大學國際著名血清素研究員特沃沙(Trevor Sharp)教授是研究隊伍的成員之一。他說,由於嚴重憂鬱症患者對大部份治療沒有反應,因此全世界都對DBS治療憂鬱症感到興趣,但是之前因未能確認有效刺激的部位,所以無法“對症下藥”。
全球對DBS治憂鬱感興趣
“如今,我們發現刺激前額葉皮層會影響腦部其他部位的血清素細胞,此重大發現對未來的腦電極刺激治憂鬱症的臨床試驗帶來重大意義,因為研究學者能直接鎖定刺激部位―前額葉皮層。”
雅辛特美教授是擅長於DBS治療的腦神經外科醫生。他說,以DBS來控制嚴重精神和神經問題,是振奮人心的發現,這也是臨床神經科學界迅速崛起的研究領域。
這項發現由上述研究隊伍聯合發表於自然出版(Nature Publishing)集團旗下備受重視的《轉譯精神病學》(Translational Psychiatry)醫學期刊。作為精神科學界首選期刊的姐妹刊,《轉譯精神病學》主要刊登多種神經精神疾病的最新療法的論文。
上述研究項目的資金來自荷蘭科學研究組織(雅辛特美)、英國柏金森氏症組織(特沃沙)和新加坡李光耀研究基金會(林禮偉)。
血清素控制情緒壓力
分泌充足改善憂鬱
分泌充足改善憂鬱
神經科學博士林禮偉醫生披露,為了進一步釐清高頻電極刺激vmPFC能改善憂鬱症的機制,研究隊伍展開電生理學及組織化學試驗,結果發現高頻電極刺激vmPFC,能喚醒中縫背核(Dorsal Raphe Nucleus,DRN)中5-羥色氨(5-HT,又名血清素,Serotonin)神經元的調節能力。
他說,血清素神經元正是抗憂鬱劑專攻的目標,醫學上已證實憂鬱症患者腦中的血清素分泌不足,無法進行正常的神經傳導。
血清素是安樂情緒的傳導素,控制著人的情緒與壓力,令人感覺安詳、專注、舒暢、開朗、自信、輕鬆及幸福。當腦中血清素缺乏時,則可能有憂鬱的現象發生,因此血清素在憂鬱症的治療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“大多數憂鬱症病患會被處方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(SSRI,一種抗憂鬱劑),尤以百憂解(Prozac)最廣為人知。”
SSRI抑制了血清素的過度回收,使突觸間的血清素回復正常值,讓突觸後的受器收到足夠的血清素,進行正常的神經傳導,改善憂鬱的症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